迷霧重重 北奔究竟要奔向何方?
北奔和ZF要合作造變速箱,其成本有多高呢?我們來估算下。
目前,北奔整車產能9.5萬輛,再建一個5萬輛的工廠,如果這些成本都要攤到年銷5萬輛上的話(先不說2013年的3.5萬的目標,2012年2.4萬輛的銷量),那么每個車要承擔多少的固定成本?再加上10萬臺的發(fā)動機產能,6萬臺的變速箱產能。再加上ZF的變速箱的價格……這個車,得賣到多少錢才能不虧呢?
2013年的年會上,北奔也提到了,2011年北奔產品價格高于行業(yè),到2012年已經接近行業(yè),2013年希望達到行業(yè)平均水平。如果,還在繼續(xù)擴大產能,繼續(xù)提高零部件的自制率,如何再降低成本呢?
而且,目前北奔的產品線太短,還有大量的車型需要去開發(fā)。開發(fā)車型也要錢吧?這些成本都要攤到整車上吧?難以想象,北奔未來造出來的車,成本怎么才能降低呢?
背后的風險 未來將奔向何方
一路向前跑,但在北奔的背后,似乎已經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為什么這樣說?原因就是,北奔現在差不多有1萬輛的庫存車(含經銷商、在途、企業(yè)備貨等等)。其中,不少是2011年生產的車。另外,筆者還聽說,北奔已經銷售出去的車,也存有大量的應收賬款。這些賬款又能回收多少,也是個未知數。
此時,北奔的另一個現實也擺在面前。北奔已經欠了供應商大量的貨款,因此,必須以更快的速度變現庫存,才能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也就是說,經銷商拖欠著北奔的大量貨款,北奔又拖欠供應商的貨款?,F在,只有盡快變現庫存和收到經銷商回款,才能化解背后的風險。可是,這個過程能順利實現嗎?
首先,分析下庫存車能不能賣得出去?2011年生產的車拖到現在還賣不出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非市場需求。這就意味著,要消化這些庫存,需要大幅降價,但是有些車是降價也沒人要的。因為,重卡不是消費品,用戶買來是用來賺錢的,再便宜的車,不能賺錢的話,用戶也不會買。
再者,加入經銷商已經成功消化庫存,那么這些款能否及時足額付給北奔?事實上,有些北奔經銷商,其實已經把庫存車賣了,但是資金挪作它用。很多經銷商要回款,往往以提新車和更大折扣為前提。給經銷商要發(fā)新車,意味著北奔又要進行生產投入,又要新的資金占用。在市場好的時候,經銷商要指望從企業(yè)獲得新車,因此回款會很積極。劃拉北奔現有的車型,有多少能夠實現快速上量?有多少能夠賣了就賺錢?有多少能讓經銷商繼續(xù)回老款提新車?當經銷商對于新車沒有更大欲望的時候,想要回收貨款,往往需要大幅降價讓利給經銷商。
總的來說,在目前不好的市場情況下,北奔要迅速變現庫存和足額收回貨款,面臨著相當的風險。
筆者不清楚,北奔對這些庫存和應、收賬款是否做過壞帳或者損失計提?假如做了的話,額度又是多少?假如沒有的話或者額度不夠大的話,那么意味著伴隨著貨款的回收,庫存量降低,大量的虧損將會在賬面顯現。
2012年,北奔已經是虧損狀態(tài),而這個虧損應該是不包括未來的應收賬款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庫存車變現的虧損。如果再有大量虧損出現,那么2013年又會是什么樣的報表數字?
另外,筆者看了一下北奔的某些車的周轉情況以及銷售管理情況,現狀是:管理非常粗放,對風險幾乎沒有任何防范措施。很多經銷商處的庫存可以長達月銷量10倍的庫存,而這些車往往都是通過2萬元的定金就輕易獲得的。如此粗放和對風險的漠視,很難想象風險一旦集中爆發(fā),企業(yè)如何應對。
龐大的庫存,大量欠款和和缺乏足夠適銷對路產品的問題都還沒有徹底解決,現在反而要大興土木,繼續(xù)投資,北奔究竟要往哪里奔呢?
先解決現金流問題,也許比規(guī)劃一個美好的未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