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木:從北京車展看商用車合資“盛宴”
這幾天,如果你走過北京天竺展覽館西門,看著露天展場上那一大片商用車企業(yè)成群結隊的展示,心里估計會有一種“中外親密攜手結對子”的感覺:一汽解放與通用輕卡“結伴”,福田與戴姆勒“搭伙”,上汽與依維柯“連臺”,廣汽與日野“同在”,東風與沃爾沃“親密”……
不用加上沒有參展的中國重汽和德國曼等“對子”,這場合資合影圖就足以填充出一幅豐滿的合資“浮世繪”新版了。在我國,90%的商用車(含卡車和客車)市場都是國內自主品牌占有,其中卡車行業(yè)有解放、東風、中國重汽、福田、陜汽、華菱等一大批著名品牌,客車行業(yè)更有宇通、廈門金龍、廈門金旅、金杯客車等若干世界級企業(yè)。誰會想到,在如此典型壟斷競爭結構優(yōu)勢的中國商用汽車企業(yè)中,在生逢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背景下,在窮日子時沒合資卻在日子好過之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集體性的“依草附木”心態(tài)?在改革開放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新一輪合資?
筆者擔心的,不是正常的開放與合資,而是以“只引進不創(chuàng)新、一落后就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為主要特征的異化合資。
有人說,合資動力本來源自我方落后而對方先進,一落后就引進的依賴式合資在一定階段具有合理性;又比如,合資權利就包括引進的權利,對異化合資的寬容,其實也是對合資權利的保護;再比如,在公平的市場上,自主終究會自我發(fā)展起來,要保護市場自由,最好對合資奉行不干涉主義,讓自主在公平競爭中生長。云云。
我感覺,類似的辯解似是而非,因為正常的合資,與異化合資性質是不同的。一落后就引進、再落后再引進,是否能孕育自主精神?一個企業(yè)張揚合資權利,是否就可以放棄自主責任?因為鼓勵市場競爭,是否就可以憑借外來技術賺快錢而不去培育和壯大自主品牌?在明顯技不如人的情況下,自主品牌能公平競爭嗎?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從乘用車企業(yè)合資狂歡20多年的后果看,沒有人否認正常合資帶來的好處,同時,恐怕也沒人否認合資特別是異化合資在長期內具有負面作用、尤其是它對軟化自主能力的侵蝕作用。
在這個意義上,無論秉持什么觀點,從何種視角出發(fā),對以各種面目出現(xiàn)的異化合資或者以此為歸屬的合資沖動,都應該有一種底線價值觀和基本是非觀。任何企業(y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合資當借口讓自主發(fā)展自我萎縮,不能以技術升級為幌子只顧眼前不顧將來,把合資演變?yōu)椤耙侨胧摇薄?/FONT>
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代,說什么合資“不會影響自主”,這其實是自欺欺人的不負責的態(tài)度;說開放就是合資,更是對政策的錯誤理解。雖然,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合資有很多好處,但我們必須要擯棄抄近路、占便宜的思維,對發(fā)展自主抱定堅實的工作作風。這考驗著中國汽車工業(yè)政策管理的成熟理性,度量著中國汽車企業(yè)家的發(fā)展自主行進步伐。
就政府部門而言,對那些可能危害經濟秩序和產業(yè)安全的異化合資,要有辦法制止。同時,也要研究合資沖動背后的企業(yè)“情緒”,正視合資產生的市場土壤,用更加公開透明的舉措,防止合資異化;以更加及時主動的政策,滿足企業(yè)的自主發(fā)展需求,進而不斷提升自身公信力和競爭推動力。
對企業(yè)家來講,應該明確合資與自主的界限,懂得合資和異化合資的本質區(qū)別。中外跨國公司發(fā)展的實踐證明,不論怎么合作,競爭對手還是對手,競爭淘汰不會因為合資合作而有所衰減,更不會新增仁慈。合資合作是企業(yè)的權利,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異化合資,則是具有主觀消極的破壞行為。
筆者愿意相信,已經在國內市場占有絕對份額優(yōu)勢的商用車企業(yè),本輪合資浪潮主要目的是為了技術升級。但是,現(xiàn)在有條件合資,也同樣有條件滑向異化合資。事關中國商用車未來,當慎之又慎。